搬运机器人在实际的工作中就是一个机械手,机械手的发展是由于它的非消极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其一、它能部分的代替人工操作;其二、它能按照生产的基本工艺的要求,遵循一定的程序、时间和位置来完成工件的传送和装卸;其三、它能操作必要的机具进行焊接和装配,从而大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显著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工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步伐。因而,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高温、高压、粉尘、噪音以及带有放射性和污染的场合,应用的更广泛。在我国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受到机械工业的重视。机械手的结构及形式开始最简单,专用性较强。随工业技术的发展,制成了能够独立的按程序控制实现重复操作,适合使用的范围比较广的“程序控制通用机械手”,简称通用机械手[4]。由于通用机械手可以很快的改变工作程序,适应性较强,所以它在不断变换生产品种的中小批量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引用。
在当今大规模制造业中,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作为自动化生产线上的重要成员,逐渐被企业所认同并采用。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的水平。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承担着焊接、喷涂、搬运以及堆垛等重复性并且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
本课题主要对搬运机器人的总体结构展开讨论。通过仔细地了解搬运机器人在工业上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搬运机器人设计的基本要求,并根据搬运机器人各部分的设计原则,进行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包括:机器人的手部、腕部、臂部、腰部在内的机械结构设计。此搬运机器人的驱动源来自液压系统、电机,执行元件包括:柱塞式液压缸、摆动液压缸、伸缩式液压缸等。通过液压缸的运动来实现搬运机器人的各关节运动,进而实现搬运机器人的实际作业。
机器人就是用机器代替人手,把工件由某个地方移向指定的工作位置,或按照工作要求以操纵工件来加工。机器人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需要人工操作的通用机器人,也即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它是一种独立的、不附属于某一主机的装置,能够准确的通过任务的需要编制程序,以完成各项规定操作。它是除具备普通机械的物理性能之外,还具备通用机械、记忆智能的三元机械。第二类是需要人工操作的,称为操作机(Manipulator)。它起源于原子、军事工业,先是通过操作机来完成特定的作业,后来发展到用无线电讯号操作机器人来进行探测月球等。工业中采用的锻造操作机也属于这一范畴。第三类是专业机器人,主要附属于自动机床或自动生产线上,用以解决机床上下料和工件传送。这种机器人在国外通常被称之为“Mechanical Hand”,它是为主机服务的,由主机驱动。除少数外,工作程序一般是固定的,因此是专用的机器人照着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关节型机器人以其结构紧凑,所占空间体积小,相对工作空间最大,甚至能绕过基座周围的一些障碍物等这样一些特点,成为机器人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及形式,世界一些著名机器人的本体部分都采用这种机构形式的机器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